山东某大学,食堂卖煮方便面大叔一直卖3.5元一碗。可是新来的超市老板,觉得大叔影响他赚钱,要求大叔的泡面涨价到10块,被拒绝后竟将大叔排挤走了
在山东的一所大学食堂,有个卖煮方便面的大叔,好多年了,他一直卖3块5一碗,这个价格真的很实惠,让学生们吃得又暖胃又暖心。可是呢,新来了个超市老板娘,因为生意上的事儿,想逼大叔涨价,但大叔就是不肯。最后,老板娘还是想办法把大叔给挤兑走了。
这个大叔,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“泡面大叔”。他煮的泡面,干净利索,味道还好,要是你自己带面,他只要五毛钱加工费。大叔做生意,不是为了赚钱,就是想让学生们吃得放心。大叔在这儿干了好多年,突然有一天,超市老板娘也开始卖泡面了,而且一碗要10块!学生们都不乐意,还是愿意去大叔那儿吃。老板娘一看,急眼了,非得让大叔涨价,还威胁他说:“不涨价就别想在这儿干了!”大叔硬气,就是不涨,结果泡面摊儿就被清走了,大叔也被迫离开了。学校那边呢,就说大叔是因为个人原因不干的,轻描淡写的。学生们可不干了,都站出来说话,把老板娘恶意涨价、垄断经营的事儿都给曝光了。网上一下子就炸了锅。学校一看,没办法,只好让超市整改,明码标价。
事儿是过去了,可那个泡面大叔,却再也没回来。
展开剩余92%老山英雄孟宪伟为了不做敌军俘虏,带着贯穿胸膛的匕首,咬牙从敌军阵地跋涉15公里,满身是血回到营地,这是战友发现他时拍下的珍贵照片。
1986年,老山那边还在打仗,一群年轻的士兵在边境和敌人拼命。孟宪伟,一个才17岁的小侦察兵,带着当兵的梦想就上了战场,心里只有对国家的忠心。
孟宪伟从小就想去当兵,连他爸反对都不管,偷偷去报了名,最后真的进了第15侦察大队。他训练时可拼了命,因为表现得好,就成了专门抓俘虏的高手。这活儿特别危险,得摸到敌人那边去抓人,一不小心就可能没命。这次,他又自己要求去干。晚上,他和战友悄悄摸到敌人阵地边上的草丛里藏着,等机会。等敌人靠近了,孟宪伟猛地跳起来抱住敌人的腿,结果敌人反手一刀就捅进了他的胸口。疼得要命,他还是死命抱住敌人,直到战友把敌人打晕。任务完成了,但孟宪伟伤得太重,没法一起走。他硬是把战友推开,捡石头扔出去引敌人,好让他们快跑。
第二天早上,孟宪伟一身是血,居然自己爬回了营地。医生们使劲救他,他才从鬼门关回来,立了一等功。可是伤好了,他却选择回家,说要孝顺爸妈。他的样子,就被拍在那张全是血的照片上,成了永远忘不了的事儿。
你敢信吗?曾经满眼黄沙的新疆,现在一年产的粮食,能喂饱中亚一个中等国家。
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的地方,粮食年产量超2000万吨,单产全国第一,连哈萨克斯坦都被甩在了身后。
从没人看好的戈壁滩,到如今的西部粮仓,新疆到底凭啥逆袭?这故事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。
1876年,有个湖南老头带着棺材去了新疆,这人是左宗棠,他心里门儿清,丢了新疆,整个西北就成了敞着的大门。
那会儿清廷正忙着应付沿海的麻烦,没人愿管西北,左宗棠拍着桌子力争,带着湖湘子弟兵出发了。
沙漠里没水,士兵们就嚼着干饼行军;戈壁滩无路,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,整整三年,终于收复了新疆全境。
走一路,他还让人种一路柳树。现在那些“左公柳”还站在路边,枝条一摆,像在说当年的不易。
他不光打仗,还奏请朝廷设了新疆省,把内地的耕牛、农具往这儿运,教当地人开荒种地。
更早几十年,另一个湖南人也在新疆留下了脚印,林则徐虎门销烟后,被流放到伊犁,走之前写了句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。
在伊犁的三年,他没闲着,看到农田缺水,就领着百姓修水渠,一修就是200公里,后人叫它“林公渠”。
他在吐鲁番发现坎儿井,这地下水道太神了,能把天山雪水引到田里。他立马让人推广,现在还在用。
他拖着病腿跑遍南疆北疆,走了三万里路,记了厚厚一本笔记,哪块地能种粮,哪条河能引水,写得清清楚楚。
这俩湖南人,当年或许没想到,他们播下的种子,会在百年后长成参天大树。
新疆的自然条件,说起来真够狠的。一年就下150毫米雨,还没江南一场春雨多,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。
塔克拉玛干沙漠像条大黄龙,每年都要往前挪几步,全疆近一半地方都是沙漠戈壁。
更头疼的是盐碱地,14.6万平方公里的盐碱地,四成是耕地。地里的盐分结晶,白花花的像铺了层霜,庄稼根一沾就烂。
但老天爷也没把门关死。天山、昆仑山的冰川有2.4万条,面积比两个北京还大,夏天一化,就成了条条大河。
全疆3355条河流,像血管一样铺开,其中18条一年能流10亿立方米水。博斯腾湖装的淡水,够全国人喝一阵子。
这儿白天太阳毒,庄稼使劲长;晚上凉飕飕,养分跑不了。昼夜温差超20度,种出来的粮食颗粒特别饱满。
现在新疆有1.06亿亩耕地,人均4亩多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。96%都是水浇地,天再旱也不怕。
这些好底子,就等科技来盘活了。
上世纪80年代,新疆建设兵团的人犯了愁:水不够用,怎么多种地?有人盯着滴水的水龙头琢磨,想出了滴灌。
一开始是用塑料瓶扎孔,后来改成管道,水直接滴到庄稼根上。这招太灵了,一亩地能省60%的水。
现在全疆7000多万亩地都用了滴灌,管子像毛细血管,把每滴水都送到该去的地方。
这几年更神了。地里跑的拖拉机没人开,播种机按北斗导航走,误差不超过2厘米。
新疆产的采棉机,不光咱自己用,还卖到乌兹别克斯坦、土耳其。2024年光这机器就卖了6亿多。
科学家们也没闲着。新疆农科院的人在盐碱地里泡了十几年,育出了“新稻36号”。
在阿拉尔市试种,一亩地收了573公斤,稻穗沉甸甸的,谷粒还特别饱满。
米东区的试验田里,“新粳软2号”更厉害,一亩收了703公斤,煮出来的米饭香喷喷,一点不比江南大米差。
他们还改了小麦、玉米的基因,让庄稼根能“扛盐”,以前的盐碱地,现在长出了金穗子。
2024年,新疆粮食总产2330万吨,比上年多了10%。一亩地平均收524公斤,这数在全国排第一。
这里面有门道,玉米种得多了,秋粮就涨了14.9%;土豆、豌豆这些特色作物,产量更是涨了82%。
收上来的粮食质量也好,小麦一等品占了96%,装在冷链车里,几天就送到了上海、广州的超市。
棉花更是新疆的王牌。2023年收了500多万吨,全国87%的棉花都从这儿来。
长绒棉的纤维能到38毫米,做高端衬衫特别合适,全世界都抢着要。
从种到收全是机器,采棉机一过去,棉桃全进仓,成本比人工低一半。西方想抵制?2024年出口还涨了12%。
现在的新疆,不光自己产粮,还把本事传到了中亚。中乌在塔什干建了个农业中心。
咱的黄瓜、番茄种子在那儿试种,产量比当地品种高一半。联合实验室里,专家们正琢磨怎么让小麦更抗冻。
跟哈萨克斯坦合作更方便,TIR冷链车一装,新疆的葡萄、哈密瓜24小时就能到阿拉木图,还带着露水呢。
新疆企业也走了出去。利华棉业在塔吉克斯坦包了4万公顷地,种的棉花收成比当地高三成,还雇了4000个当地人。
卖农机成了新生意。新疆的采棉机在乌兹别克斯坦卖得火,市场占了四成,采得又快又干净,比进口货还好用。
北斗导航也跟着农机过去,当地农民学着用手机种地,说比老把式强十倍。
种粮食不光填饱肚子,还把新疆的地改好了。耐盐碱的庄稼像小吸尘器,四年就能吸走60%的盐分。
收割后剩下的秸秆,打碎了埋地里,能挡着风沙,还能当肥料,地力一年比一年好。
“三北”工程这几年在新疆种了120万亩树,300万亩沙地穿上了绿衣裳,沙尘暴都少了。
伊吾县有个巧主意,光伏板底下种蘑菇。板上发电,板下长菇,一年发1000万千瓦电,还改了2200亩地。
往后十年,新疆打算再治300万亩盐碱地,多种100万亩耐盐碱作物。
80%的地都要用上智慧农业,无人机打药,手机看墒情,成本能降三成。
中吉乌铁路一通,新疆的粮食、水果往欧洲运,比现在能省一半时间,2030年出口有望超500亿。
这片占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,正在写一个“向沙漠要粮”的传奇。
从左宗棠抬棺出征,到林则徐修渠开荒,再到现在的智能农机,一代代人在这儿较劲。
较劲的不是老天爷,是想让这片土地越来越好。
现在,新疆的面粉做的馒头端上了全国人的餐桌,新疆的棉花织成了衣裳穿在身上。
看着联合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跑,看着集装箱装着新疆棉发往全世界,就知道,中国人的饭碗,端得越来越稳了。
而这,还只是开始。
转自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08604946171047转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10586767422207转自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13856407748838转自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20405255569598转自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23414005994173转自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25134761156631转自https://www.ZHIHU.coM/pin/1936436074382623654
发布于:安徽省配资网哪个,云南炒股配资,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