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成都公布的一组数据令人瞩目:截至2025年6月底,成都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8万辆,占比达15.1%,稳居非汽车限购城市首位,并提前超额完成“2025年保有量80万辆”的目标。与此同时,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率超过80%,智能驾驶技术也迈入实践阶段。这一成绩的背后,是成都系统性政策布局与创新驱动协同发力的结果,也为全国非限购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。
政策引领:从顶层设计到精准落地
成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首先得益于清晰的顶层设计和务实的政策支持。作为国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,成都通过《关于成都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政策,明确公交、出租、网约等领域新增车辆100%电动化的硬性要求,同时辅以老旧车报废补贴、不限行等激励措施,形成“约束+激励”的双轮驱动模式。这种政策组合拳不仅加速了存量车辆的绿色迭代,也显著提升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。
此外,成都通过地方立法固化政策成果,确保长期执行稳定性,避免了“运动式推广”的弊端。这种法治化、制度化的路径,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启示: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不仅需要短期刺激,更需长效机制保障。
展开剩余59%产业协同:从生产端到应用端的生态构建
成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,还体现在生产端与应用端的协同共进。今年1-5月,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402.2%,达9.9万辆,成为汽车产业增长的核心引擎。本土车企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结合,催生了全省首个“成都造”自动驾驶车队,覆盖50平方公里、安全运行超60万公里。这种“本地研发—本地生产—本地应用”的闭环生态,不仅降低了产业链成本,也加速了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。
创新突破:智能驾驶的“成都试验”
在电动化基础上,成都的智能驾驶探索同样值得关注。龙泉驿区的自动驾驶车队开创了全省四个“第一”,未来科技城的自动驾驶公交也已启动测试。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C-V2X车路协同技术的可行性,更展现了成都在智慧交通领域的野心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成都的智能驾驶项目注重“本土化”与“实用性”,例如自动驾驶公交线路的设计紧密结合市民出行需求,而非单纯的技术演示。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,更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落地。
成都的实践表明,非限购城市同样可以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“高地”,关键在于政策的前瞻性、产业的协同性以及技术的实用性。未来,成都需进一步解决两大课题:一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均衡布局,避免“里程焦虑”向郊区蔓延;二是智能驾驶的法律法规配套,为无人驾驶商业化铺平道路。
从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到智能网联技术落地,成都正以“稳扎稳打”的姿态,勾勒出绿色交通与智慧城市的融合图景。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,或将成为中国城市交通转型的宝贵财富。□ 李长江 苏东华
本文实习编辑:黄燕婷
发布于:四川省配资网哪个,云南炒股配资,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