芯片行业,风暴突然爆发。2025年6月27日夜里,光智科技突然宣布终止重大资产重组。前一天还在高位盘旋的股价,瞬间气氛变了。
公告里写得很清楚,这事已经拖了很久。公司和交易对方在一些商业条款上始终谈不拢。外部环境也变了,大家都在观望。
重组对象是先导电科,这家公司本来盈利能力很强。2022到2025年上半年,净利润连年增长。光智科技反倒连年亏损,2025年上半年终于扭亏为盈。
2025年10月13日,重组预案一公布,光智科技复牌后连续8天20cm涨停。10天内股价翻了四倍多,市场情绪被点燃。大家都以为这桩买卖板上钉钉。
短短几个月,公司决策突然反转。公告说是“维护全体股东长期利益”,但市场疑虑依旧。终止公告一出,后面一个月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。
数据摆在这里,先导电科主营PVD溅射靶材和蒸镀材料。高端材料、金属回收、技术积累,这些都是光智科技急需的东西。重组要真成了,光智科技的主业就能扩展很多。
光智科技自身压力山大。2022年亏了1.14亿元,2023年亏2.41亿元,2025年才刚刚盈了0.12亿元。公司急需转型,也急需新故事。
这场重组像一根救命稻草。市场预期被不断推高,结果却戛然而止。投资者一夜之间从狂热转向冷静。
背后是大环境的变化。2025年港股市场出现明显回暖。6月23日至27日,恒生指数涨了3.2%,恒生科技指数涨了4.06%。
南向资金本周表现抢眼。统计显示,南向资金成交总额达到了6828.21亿港元,环比大涨24.17%。净买入金额283.81亿港元,更是环比暴增74.49%。
排名最前的是国泰君安国际,成交额单周高达573.61亿港元。小米集团-W、中芯国际、阿里巴巴-W买卖额都超过200亿港元。市场热钱流动快,风向变化更快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南向资金在科技股上的操作出现分化。中芯国际和美团-W获得净流入。小米集团-W、腾讯控股、阿里巴巴-W却被大幅卖出。
中芯国际表现突出,港股通净买入43.52亿港元,一周涨了13.54%。A股溢价高达112.3%,港股估值明显低于A股。
反观小米集团-W,这周被净卖出52.26亿港元。港股通已经连续十周减仓,持股量较4月17日下降12.62%。新品发布带来短暂冲高,收盘涨幅收窄。
国泰君安国际这一周涨得最猛。累计涨幅167.26%,持股量环比翻倍。消息面上,该公司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升级证券交易牌照,能做虚拟资产交易。
从持股变化看,南向资金明显加仓部分个股。23股持股量环比增长超10%,国泰君安国际更是翻倍。美中嘉和、宁德时代的持股量也涨了80%以上。
一些细节藏在公告里。比如宜搜科技,公告称要配股筹资1.8亿港元,用于AI推荐引擎、内容生成、海外市场等。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交织,风险和机会并存。
再看回光智科技这边,终止重组背后其实是多重压力。政策环境、市场预期、股东利益、合作方博弈,每一个变量都足以改写结局。
资本市场是个情绪场,也是利益场。重组故事本来给了市场希望,转身就成了落空的承诺。很多人短期内被套牢,长期看公司还得重新找方向。
细想一下,终止重组其实是理性选择。不如强扭的瓜甘愿放手,避免更大风险。市场情绪冷静后,反而能让公司喘口气,重新梳理战略。
反差最明显的,就是公司与市场的期待始终不同步。公司关心长期利益,市场只看短期行情。矛盾在公告那一刻,彻底爆发。
2025年港股大盘回暖,但结构性分化依然严重。资金追捧龙头,冷落边缘。光智科技这次掉队,是市场选择,也是自身问题。
如今重组终止,市场热度退潮。光智科技短期内难有新故事讲。南向资金流向也在变化,风口随时可能关掉。
细节里藏着答案。公司承诺一个月内不再筹划重组,给市场时间消化。也许下一次变革,得等到外部环境再次明朗。
芯片这条路很难走。技术、资金、供应链、政策,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变数。重组失败提醒大家,机会和风险总是并存。
投资者需要冷静,公司也要自省。短期波动看似热闹,长期发展才是根本。风暴过后,谁能抓住下一个风口,谁就能活下来。
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,也没有永远的故事。光智科技的悬念只是开始,港股的变局还远没结束。2025年下半场,谁会是主角,谁又会被边缘化?
配资网哪个,云南炒股配资,哪家证券公司最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